用户9228638444383
“高手在民间!”辽宁沈阳,一女子发现有位88岁大爷坐在树下画画时,拿了瓶水准备给大爷,结果凑近一看,大爷竟然只用一支钢笔就将中山广场给画了下来,谁料,大爷接下来一个举动,让女子震撼不已,网友:沈阳版“清明上河图”!
那天沈阳的天儿热得邪乎,太阳明晃晃挂天上,柏油路都快晒化了。女子路过中山广场,瞅见树底下就一破马扎,坐着个穿白背心的大爷,后背晒得发红,手里攥着钢笔在纸上戳得沙沙响。她寻思着老人在这儿晒半天了,赶紧摸出瓶冰水走过去:“大爷,喝口水吧?”
大爷抬头乐呵,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:“谢谢闺女,我不渴。”姑娘凑过去一瞧,好家伙——大爷脚边摊着半卷画纸,手里的钢笔没蘸墨水瓶,笔尖在纸上遛得飞快,那线条细得跟头发丝儿似的。她正纳闷儿咋不用墨水,大爷倒先说话了:“这钢笔是我攒了十年的蓝黑墨水,掺了点水调的,省着点够画俩月。”
说着大爷把画纸往地上一铺,“刺啦”一声全展开了。姑娘蹲下去一瞅,当场就愣住了——画里头中山广场的尖顶教堂尖儿都尖得能扎手,老榕树的枝桠伸着,连树杈上的鸟窝都看得真真儿的;绕着广场跑的有轨电车“哐当哐当”的,车窗玻璃反着光,连车里坐的穿花衬衫的大爷都能数清胡子茬儿;更绝的是广场边儿上的小卖部,玻璃橱窗里的汽水瓶、冰棒纸都画得明明白白,跟刚下过雨似的锃亮。
“我就住广场边儿上的老楼,打小在这儿长大。”大爷摸了摸画纸,声音软乎乎的,“这些年看着楼长高了,树长粗了,可有些老房子说拆就拆了。我就想啊,趁我还能拿动笔,把这些老景儿都‘留’下来。”姑娘这才注意到,大爷的手背上爬满老年斑,指甲缝里全是铅笔灰,可握笔的手稳当得很,跟年轻人使筷子似的利索。
边上有个穿花衬衫的大爷凑过来瞅,拿手机“咔嚓咔嚓”拍了七八张,直念叨:“这比我手机里存的照片还实在!我拍的照过两年就删了,这画能挂墙上瞅一辈子。”还有个穿校服的小丫头扒着树看,指着画里的小卖部喊:“奶奶!这就是您说的卖橘子汽水的铺子!”老太太凑过来一瞧,眼眶都湿了:“可不咋的,我年轻那会儿在这儿上班,每天下工都来这儿买瓶汽水,那味儿啊……”
姑娘跟大爷唠了会儿,才知道这画他已经画了快一个月,每天天没亮就带着马扎来,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了才收摊。“一开始也怕麻烦,想着随便画画得了。”大爷挠挠头,“可画着画着就上瘾了——你看这棵老槐树,我小时候爬树掏鸟窝,现在它还在;那边的邮局,我给老家的闺女寄信都在这儿,现在还挂着绿牌子。”
临走的时候,姑娘偷偷拍了张大爷的背影——他佝偻着背,钢笔在纸上戳得飞快,脚边的矿泉水瓶空了好几个,后背的白背心早被汗浸透了,可那支钢笔还举得直溜。她走远了回头看,大爷跟没察觉似的,眼睛盯着画纸,跟在跟谁较劲儿似的。
现在这画还在广场边上摆着,路过的人都要停脚瞅两眼。有人举着手机拍,有人蹲地上跟画里的老建筑比对,还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说要把这画扫描了做成电子版,说“这是咱沈阳的活地图”。
咱说啊,现在谁还拿钢笔耗一个月画街景啊?年轻人捧着手机拍个照发朋友圈就完事了,可这大爷用最笨的办法,把眼前的景儿给“钉”在纸上了。这哪是画画啊,是把对这儿的情给揉进笔缝里了。等再过十年二十年,楼长了,路宽了,可这画往这儿一挂,谁能说这不是沈阳的老底儿?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