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领完255块取暖补贴,转头被热力公司追补600差价,沈阳大东老李直接把温度计塞进柜台:‘热度没涨,凭啥钱涨?
’”——这句吐槽昨晚刷屏辽沈朋友圈。
事情缘起:今冬沈阳居民集中供热价从23.8元/涨到26元/,涨幅约一成。
市财政局却仍按去年“26元封顶”标准发补贴,多出来的2.2元/被部分企业说成“差价”,让住户二次补交。
网友@盛京小雪花怒怼:“补贴成了代金卷,企业说不够就得补?
那要供暖合同干啥!
”
检索发现,沈阳并非孤例。
据住建部2024年鉴,过去三年北方15个重点城市热价上调幅度均值8.7%,其中7城同步提高财政补贴,唯独沈城沿用旧档,形成“补贴滞后”缺口。
辽宁省住建厅上周已下发《供暖收费核查通知》,要求各区“先停收、后清算”。
和平区热力公司率先执行,把多收的3.8万笔差价挂账,等政府重新核算后再定退补。
财政专家张妍提醒:补贴本质是“保基本”,不是“全覆盖”,调价后应启动动态公式——“居民支付家庭收入4%”国际通行红线,超出部分才由财政追加。
一句话,差价暂停键已按下,但账本还没算清。
暖气热不热,先看政策能不能先回暖。举报